黄河落天走东海,在利津这片土地上积淀下千年的治河智慧和文化底蕴。作为黄河入海前的“最后一站”,利津河务局坚持以文化人、以文润心,将黄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系统谋划,深耕细作,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利津黄河特色的文化地标、文艺精品及文化品牌,为推动新阶段利津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。
机制引领,绘就文化建设“新蓝图”
谋篇布局,立柱架梁。为确保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有效,该局党组高度重视,先后成立文化阵地建设领导小组、黄河文化发展领导小组,统筹规划、协调资源、督促落实,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、各部门分工负责、全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。在全局上下营造了浓厚的黄河文化建设氛围,有效确保了各项黄河文化建设任务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
在文化品牌创建上,该局深入挖掘水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,在彰显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将黄河文化与防洪工程有机结合,着力推出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品牌——“大河利民 津泽一方”。该标志采用了黄色和蓝色,象征黄蓝交汇,整体寓意利津治黄人众志成城,坚不可摧的治河意志和信念,护送母亲河安澜入海。此外,该局还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制作。围绕治河历史、凌汛文化、黄河景观等元素,设计制作了一批兼具实用性、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,如宣传画册、生活用品等。这些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具象化载体,不仅受到了职工的喜爱,也成为对外交流、宣传推介的有效媒介,让黄河文化以更轻盈、更亲切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。
阵地建设,构筑文化传承“新平台”
“纵穿利津黄河78公里的堤防沿线,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,一处处文化阵地串联起一条独特的‘文化长廊’。”该局积极打造黄河文化阵地,不断提升黄河工程的文化内涵,形成了兼具治河文化、法治文化、凌汛文化、风景区文化于一体的利津黄河文化体系,“一段一景”式的文化阵地,成为黄河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。
在利津黄河文化展室内陈列着珍贵的史料、图片和实物,让历史可触可感。而历史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展室内,更流动在每一次用心地讲述里。以六大主题篇章,将黄河治理开发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与人物故事娓娓道来。
“大家请看这张老照片——这是1958年洪水的抗洪场景。”讲解员的声音温和而有力,每一次讲述都仿佛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,将利津黄河保护治理的发展脉络与一代代治黄人敢于担当、甘于奉献的创业历程清晰地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。该展室先后被列入首批“黄委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党员教育基地”“东营市科普教育基地”,成为弘扬利津治黄历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。
如今,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阵地使利津黄河俨然成为一座开放式的“黄河文化展览室”。对外依托这些平台与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研学实践、观摩交流等活动,推动黄河文化实现活态传承,不断扩大着黄河文化建设的“朋友圈”;对内职工演讲比赛、专题学习、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这里不断绽放着活力之花,为利津黄河文化注入新动能。
文艺创作,谱写黄河故事“新篇章”
成立创作专班,层层压实责任,明确节点目标,推进剧本编写、演员遴选、舞台设计等环节,高效推进舞台剧落地。在《战洪图》中,观众仿佛重回1949年利津王庄险工于佐堂带领民众抗洪抢险现场,号子声、浪涛声与呐喊声交织,展现出治黄人誓保大堤的坚定信念。《铜锣声声》则再现了1951年王庄凌汛堵口的恢宏场景,老河工苏峻岭不顾劝阻,执意登上合龙占担任堵口指挥,愿以芦席裹身,誓与黄河共存亡,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园安宁……
没有华丽台词,没有专业演员,但真实的故事自有千钧之力。幕后是演员们数月的排练,是创作团队对细节的严谨考证、对道具还原的精益求精,让黄河故事自然流淌进观众心里。三部原创舞台剧,荣膺黄委、省局等多个奖项。此外还有《对话1951》《百年险工 薪火相传》《青春绽放幸福河》等优秀文化作品,在各级主题演讲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;各类微视频及专题片更是屡获嘉奖。这些文化作品凝聚人心、激励斗志、传承文化,是利津黄河人对治黄事业的深情礼赞,也是对黄河精神的时代诠释,更是对外宣传黄河文化、展示治黄工作者形象的“金色名片”。
赓续文脉担使命,谱写安澜新篇章。利津河务局将继续以黄河文化为精神纽带,以阵地建设为依托,以文艺创作为载体,不断深化文化内涵、拓展文化传播路径。未来,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守护大河安澜、传承黄河文脉,在万里黄河奔涌入海的壮阔画卷中,继续书写利津治黄崭新篇章。(大众新闻记者 李小凡 通讯员 西绕卓玛 崔昊天)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暂无评论